古装剧中,江湖侠客随手甩出一锭银子结账,皇帝赏赐动辄“白银万两”,白花花的银光几乎闪瞎观众的眼。
现实里,明清时期中国曾吸纳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白银,总量估计高达十亿两以上。
可如今寻常生活中,这些银子却仿佛集体“蒸发”。
这些银子到底去了哪儿呢,考古学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归所何处
白银的第一站,是长眠于黑暗深处。
展开剩余89%古人信奉“事死如事生”,贵族墓葬常以白银陪葬彰显身份。
万历皇帝将自己私库中大量的银锭带入定陵,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黄金铜钱更是堆积如山。
此外,由于古代战乱频繁,古代的富人们为了最大可能保住自己的财产,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有一个就是窖藏。
当初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权贵富户们将白银装箱偷偷埋入地下,标记位置希望日后可以重新拿取。
然而这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是一种奢望,白银的主人多死于兵祸,九成窖藏银只能深埋在地下。
张献忠的沉银传说则更具戏剧性,1646年,他在四川彭山江口遭伏击,载满掠夺白银的千艘木船直接沉入岷江。
也是因此,当地还衍生出了支民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长时间没人挖掘出这些宝藏,这个沉银传说还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虚造的。
直到2005年,施工队在此挖出7件明代银锭,而到了2017年,考古队又对此地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水文物4.2万件。
其中一枚“长沙府”五十两金锭,恰好印证了这段“水下银库”的传奇。
战争赔款
如果说陪葬是静默的流失,那么近代的白银外流则如动脉破裂般惨烈。
曾经的中国是世界白银的流入国,一直到19世纪鸦片战争后,白银流向彻底逆转。
英国东印度公司用鸦片撬开中国国门,1820到1840这20年间,超1亿两白银因鸦片贸易外流。
针对这件事,林则徐曾经痛心疾首的表示:“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除了这些因鸦片贸易导致的白银外流以外,那些战争赔款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3亿两,《辛丑条约》各国则向中国勒索赔款4.5亿两……
4.5亿两,要知道当时清朝的人口也才4亿多人,这相当于当时每个中国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要背负1两债务。
这些银子并非虚数,据清朝海关记载:
1902年一艘英国商船单次运走200万两税银,银锭上还打着“江海关”“光绪二十四年”的戳记。
更隐蔽的剥削藏在货币套利中,嘉庆年间,户部侍郎苏楞额发现:外国银元含银仅90%,而中国纹银纯度达94%以上。
别看仅有4%的差距,外商用100枚西班牙银元兑换74两纹银,熔炼重铸后净赚1.25%的“白银差价”。
白银如同血液般从国家的脉管中无声流失。
自然损耗
当然,即使未被埋藏或掠夺,白银其实也在日常中悄然消逝。
熔铸官银的第一关就遇“火耗”,地方将碎银重铸为元宝时,高温导致蒸发粘连,损耗约10-30%。
雍正帝推行“火耗归公”改革,其实就是将损耗合法化为税收。
除了熔铸造成的损耗以外,市井交易更是碎银的“修罗场”。
买布付钱?商人掏出剪刀、戥子,从银锭“咔嚓”剪下一块称重。
银屑如雪花般飘落柜台,店家虽用毛刷收集,但多数银粉混入尘土永不再见。
根据统计,一锭银子如果经手百次,它的重量很可能会缩水5%。
除此以外,五花八门的银锭形态也加剧了白银的损耗。
云南“牌坊锭”刻满鉴定文字,贵州“锄头银”形如农具,四川银锭底呈椭圆……
晚清民间流通着300多种成色各异的银锭,每次交易都需验色称重,因此产生的磨损几乎无可避免。
消失的根本原因
白银的物理消失令人唏嘘,但更根本的“消失”其实源于货币体系的颠覆。
1900年,广东造币厂机器轰鸣,中国首批机制银元“光绪元宝”一个个的滚落生产线。
这些银元重量、成色统一,彻底终结了古人在交易时剪银称重的繁琐和麻烦。
而到了1935年,一场国际金融风暴再次给了中国白银致命一击。
当时的美国颁布了《白银法案》,要求高价收购白银,国际银价因此直接暴涨。
出于利益需求,大量中国白银如潮水般外流,上海码头更是堆满了等待运输的银箱。
为了稳定国内经济,国民政府不得不紧急推行“法币改革”:废除银本位,发行纸币,强制收兑民间藏银。
短短数月间,民间超5亿两白银被国家回收。
这些白银一部分被用于兑换外汇,以支撑法币的购买力,更多的在抗战中被用于对外购买军火。
曾经流通千年的白银,至此退出货币舞台……
白银的新生
白银作为货币消失了,但本质上它其实从未真正消失,只是换了一个战场闪耀。
河南济源年产白银5000吨,占全国产量44%。
当地企业“万洋金银”将冶炼好的白银进行深加工,一块银锭摇身一变,成为了茶具、酒壶,价值也因此翻了三倍。
除了工艺品加工外,现代科技更让白银脱胎换骨。
硝酸银溶液加入溴盐,可以沉淀出相机胶片核心材料,也就是溴化银。
而如果把它加入碘盐,则能生成人工降雨的“魔法粉末”碘化银。太阳能电池板涂银导电,抗菌纱布含银离子,甚至你口中的补牙银膏,都隐藏着白银的智慧。
白银的导电性在芯片中延续生命,杀菌力在医疗中拯救众生。
当白银从钱袋流入电路板,它就已经完成了从“货币”到“工业血脉”的史诗级转型。
结语
考古学家轻抚江口沉银的斑驳刻痕,指尖划过“长沙府”三字,那是它作为税银的起点。
实验室里,碘化银颗粒腾空化作人工雨云,而在博物馆中,万洋银壶的錾刻牡丹灼灼绽放……
白银从未消失,它沉眠于江海,熔铸于历史,最终在科技中得以重生。
发布于:河南省睿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