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地区的政权动荡不安,秦宗权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机会,立刻将目光锁定在实力最为薄弱的杨行密身上。为了争取先机,秦宗权指派自己的弟弟带领一支队伍前去攻打庐州。
与此同时,淮南节度使高骈沉迷于修仙,心思全然不在政务上。正是他的这一执着追求,让淮南的政局陷入混乱,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与不安。虽然高骈的心志偏向仙道,但他对政事的冷漠却催生了另一场灾难,这场动荡背后的真正推手,实际上是吕用之。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场动乱无疑是天大的灾难,而对其他一些眼光独到的人而言,却是一片拓展领土的良机。即使当年带兵直捣长安的黄巢已经死去,但黄巢的部下——秦宗权仍然活跃在世。秦宗权借鉴黄巢“以人作食”的残酷策略,并加以改进,最终形成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食人魔王形象。
杨行密虽然在庐州建立了八营军马,兵力不算庞大,但他手下的军队领袖可谓是精英云集。这些将领大多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和过人的才干,后来更被誉为“三十六英雄”。当秦宗权的弟弟带兵攻来时,杨行密毫不犹豫地派出了他的兄弟——田覠来迎战。田覠博学多才、勇敢果敢,且胸怀大志,作为一个拥有宏伟抱负的人,他自然不惧任何挑战。
展开剩余74%然而,秦宗权的弟弟还是未能战胜田覠。这一战,田覠凭借勇猛与智慧大获全胜。正如俗话所说:“柿子拣软的捏,鱼儿拣鲜的吃”,杨行密当时被视作软柿子,而刚刚击退秦宗权弟弟的杨行密,却又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这次的挑战者是寿州刺史张翺的部下魏防。
魏防虽然出手轻松,志在捏软柿子,却也带来了不小的兵力。他的目标是凭借兵力优势,迅速攻占庐州。面对这种局面,杨行密毫不惊慌,迅速采取行动。他派出了三十六英雄中的三位顶尖人物:田覠、李神福和张训。三人合力,在禇城与魏防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将魏防击败。魏防虽败,依然保持了一定的荣光,毕竟三位英雄的名声在后世可谓响亮。而魏防能够同时与这三位将领对战,也算得上是他一生中的荣幸。
庐州的局势,虽因杨行密的良将而得以稳固,但舒州却不幸失守。舒州刺史陶雅虽然具有儒将风范,指挥得当,但在滁州刺史许勍亲自带兵夜袭之下,不得不放弃舒州。面对这一失利,杨行密没有苛责陶雅,而是安慰道:“城丢了没事,只要兄弟们平安回来就好。”
然而,杨行密的困境似乎并未结束,反而随着局势的演变,更多的机会开始浮现。他很快发现,高骈任命吕用之为重要职务,吕用之不仅乱政,而且行为日益令人愤慨。高骈手下的许多将领对吕用之的所作所为已无法容忍,纷纷决定起兵讨伐。最终,淮南左厢都知兵马使毕师铎联合军使郑汉章及高邮镇遏使张神剑一同起义,讨伐吕用之。
毕师铎原本是王仙芝的部下,熟悉兵马并擅长骑射。多年来,他曾屡次协助高骈打胜仗,是高骈的得力助手。然而吕用之上任后,逐渐排挤了他和其他有实力的将领。为了谋取一席之地,毕师铎联姻张神剑,希望能借此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这一次,毕师铎与郑汉章、张神剑联手发起兵变,最终提出推举毕师铎为大丞相,联合起义。
经过一番酝酿,毕师铎带兵攻至广陵,吕用之见势不妙,急忙挥金召集了大量死士死守城门。面对激烈的反击,毕师铎暂时无计可施,只得退兵。
吕用之在这一刻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于是命令将城门紧闭,派人用石块和木桩封堵。毕师铎见状,不敢贸然攻城,遂向宣州的秦彦求援,并承诺只要能攻破城门,便会任命秦彦为节度使。秦彦得到这一承诺后,欣然派出牙将秦稠率领三千兵马与毕师铎汇合,准备共同攻城。
然而,吕用之深知自己已经失去了高骈的信任,心生退意。他悄悄以高骈的名义向杨行密求援,希望能得到杨行密的支持来平定叛乱。杨行密此时正集中精力在庐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犹豫不决。但就在此时,袁袭这位重要人物出现在他面前,劝说他趁机出兵,称这正是天命赐予他的机会。
袁袭的言辞极具说服力,他提到,高骈的修仙执念让淮南陷入乱局,而吕用之则心怀叵测,毕师铎虽为叛逆起兵,但这正是天命指引杨行密统领淮南的时机。
在袁袭的启发下,杨行密顿时明白,前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虽然挑战巨大,但却值得一搏。杨行密一向非胆小之辈,既然发现了这个机会,他便决定顺势而为。
然而,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杨行密知道不能盲目出兵,因此他请求合州刺史孙端增援,借调兵力壮大自己的队伍。经过一番努力,杨行密最终集结起数千名兵马,准备前往广陵增援。然而,杨行密的部队到达天长时,得知广陵已经沦陷,数千兵力只能驻扎于此,耐心等待良机。
发布于:天津市睿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